“在哪里采访都可以的。”
“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这是真实的我啦~”
谦和沉稳,阳光坦诚,这是晏子凛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1
最初的起点——海外教育学院
晏子凛连续三年担任海外教育学院的年级长,谈起这个集体,他的第一印象是虽然小却很有凝聚力——同学人数比较少,大家非常亲密,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距离感。
在工作中,晏子凛也尽自己所能守护这一份凝聚力,“16级的班长工作总是做得非常细致认真。”海外教育学院郭茜老师这样评价他。偶尔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晏子凛会请教辅导员周明芳老师,周老师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中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小明姐是我非常感谢的人。”
在教学方面,晏子凛认为学院最大的特点是中英双轨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进入大学后不久,晏子凛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了坚持阅读外刊的习惯,不仅提高了英语能力,还激发了他关注时事的兴趣:从持不同立场的外媒报道中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并理性辩证地思考。回顾三年来的学习生活,在海外教育学院的经历确实悄悄埋下了很多种子,形成了他性格中独特的一部分,并且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南京大学第二十三次学生代表大会 左一为晏子凛
2
探索专业的更多可能性
对于晏子凛来说,最近一次难忘的经历是论文被第十一届亚太地区国际汉语教学学会年会收录,并且作为唯一本科生受邀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会。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在严肃而不失活泼的氛围里,我领略到学术的厚重,也看到我们学科仍需发展的方面。”
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张新生教授的分享给他印象非常深刻,张教授指出欧洲正在建设汉语语言能力的标准和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教学、考试都会有据可循,文化交流会更加顺利。
通过这次会议,他进一步认识到语言政策的研究制定对推广汉语、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是他想深入探索的方向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会,左一为晏子凛
来自其他专业的知识也给了晏子凛很多启发。
他对国际政治比较感兴趣,原本只是作为第二专业上课、阅读相关书籍,日积月累中他发现语言与政治有着奇妙而紧密的联系,从语言学的角度窥探政治现象,加深了他对政治理论和实践理解的同时,也丰富了对语言学的认识。
“我逐渐发现,对别的专业产生好奇而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和本专业的知识联系起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学术方面的钻研,晏子凛也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创新项目。
受在国外非常流行的玄幻小说启发,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武侠是一个交流文化、学习语言的好的切口,借创新项目的契机他们以电影为媒介制作微课,系统地向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侠精神。
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部分组员因病退出、课余时间紧张、留学生难联系......“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尽力去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最终出色完成了系列微课的录制,并且获得国家级优秀的评价。
3
在异国收获新知与朋友
上一个学期晏子凛公费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换,在曼大体验了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每周都有大量的阅读任务,并且需要在辅导课中阐发自己的观点。
他修读了语音学的课程,课程将入门到高级的内容贯通起来讲,对他来说是一份挑战,特别是刚开始学发音器官的结构的时候,会有很多解剖学的术语需要掌握。课程的下马威并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应用,他克服了难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不同的课程以及和教授、同学的交流,他也了解到西方学界看待中国的不同的视角,“可以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多元性,我也更加希望未来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真实的了解。”
摄于曼彻斯特大学
4
满怀热忱的求真之旅
给晏子凛印象比较深的志愿活动是去年暑假去贵州支教的经历。
在贵州的那段时间,晏子凛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调研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我想多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的,文化活动很少。”
他和其他前去支教的同学一起去不同的家庭走访,在和家长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孩子父母早早因病离世,有的可能因为异地工作、婚姻不和也很早就离开了孩子,只能交给祖父母照顾,而他们身体状况也不佳,勉强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已是不易,更不用说关注他们的文化生活了。
摄于贵州
因此晏子凛和同伴们决定在教学实践中给孩子组织一些有趣的文化活动。他们举办小型的运动会,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课堂上讲中国的地理知识,陪伴孩子们一起畅想村落外的世界。再提起这些孩子时,他的眼神和语气都很温柔。
尾声
当被问及如何概括过去的大学生活,晏子凛写下了两个关键句:
“保持好奇。”
“The best or nothing.(惟精是求)”
在他看来,好奇是学习和工作的源动力,拥有好奇心容易,保持好奇心很难,不妨让自己接触更多新鲜事物、着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些;而“The best or nothing.(惟精是求)”则是他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随着经历的事情变多,虽然接受各种不完美的存在,但还是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自己认准并认同的事情,一旦投入,就会争取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铁路,晏子凛摄于英国——“路一直都在”
“尽可能,试可能。不必囿于规划,在不断尝试中更加了解自己之后,热切地拥抱变化吧!并且祝福大家不断成长,扬帆远航。”
——这是晏子凛送给学弟学妹们最真挚的建议和祝福。
文编 | 沈宇文
美编 | 王宇烽
图片 | 晏子凛
来源 | “南大学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