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它(哲学)是我思想的一个原点。”她这样回答,“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去观照其他学科,为当下的存在敞开无数种可能的阐释。”
"我现在总算回来了。"
采访的这天,正在法国阿尔多瓦大学访学的杨铭燕,刚刚在一场讨论会上对于地区治理问题提出基于中国经验的解决方案。
采访胡福明老师(中),前排左四为杨铭燕
01
哲学:思想的原点
和大多数哲学系的学生一样,杨铭燕在大学三年中最害怕回答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什么选择哲学系,第二个是学哲学能干什么。可巧,这就是采访最开始的两个问题。
“我希望它是我思想的一个原点。”她这样回答,“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去观照其他学科,为当下的存在敞开无数种可能的阐释。”
在杨铭燕看来,相比起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哲学系会特别强调论证与辩护的重要性,这恰恰是哲学吸引她的所在。
杨铭燕同时很认真地讲到:“我不希望大家对哲学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哲学是神秘的、遥远的一门玄学。其实哲学也可以是很日常的关切:譬如我们认为知识就是确证的真信念或者认为安乐死不可以被接受,那么我们就要提出论证、为之辩护。”
大二获得“爱智慧优秀新人基金”是她对哲学学术研究第一次尝试的结果。在准备过程中,她真正学到了怎样去查阅文献:“大一的时候查阅文献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知网或者JSTOR关键词搜索,但是当我在写文献综述需要了解一个问题的发展史时,我意识到原先带有点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献偶遇是远远不够的。”
回顾这一段学术经历,杨铭燕还是颇为感慨:“我需要去选择关键的信息,筛选核心的讨论以及高效地来阅读文献,以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通观。在了解了它讨论的范围和程度之后,我才能够来划定自己的领地。”
02
跨学科学习:敞开视野
——她的热爱与自如
从大一开始,杨铭燕就在旁听一些政府管理学院和社会学院的课程和讲座,被社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广阔的研究视野所吸引。在她看来,比起纯粹的哲学思辨,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可以更直接地切中生活。因此,她从哲学出发,接触了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包括高研院驻院本科生研修项目和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暑期学校。
她在高研院的导师,政府管理学院的李里峰老师,正是一位跨专业学者的典型代表。“在李老师的办公室的书架中,你可以看到柏拉图、黑格尔的身影,当然也可以看到韦伯、涂尔干和近代史。”也正是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她更加坚定地走上跨学科的道路。跨专业学习的经历不仅扩展了她的视野,也让她开始更加平和地去看待一些分歧,学会和不同学科背景和观点的同学有效讨论问题。
在厦门参加暑期学校
03
国际访学:在中西碰撞中开拓思维
在今年十月去法国访学之前,杨铭燕曾参加过两个国际访学项目,去往英国、德国和比利时。
在欧洲,她深入体验了哲学文化,也在哲学课堂上经历了何为思想碰撞,何为文化交流:大一下学期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西马课堂中,她第一次接触到了阿尔都塞。两年后的现在想起那段经历,她依旧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在英国大学课堂听他们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另一次访学中,同样有趣的事情再一次发生:这次是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听一个汉学家来讲自己的研究。在被问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时,杨铭燕只能挠挠头,说这个长久以来的讨论不该成为问题。这样的中西方思想碰撞,在她看来,对个人的学习和思考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在 “欧陆哲学与文化”的国际科考项目中,她追随了马恩在欧洲的足迹。杨铭燕回忆说:“即便是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欧洲也并没有大型的庆祝活动。对于他们来说也许马克思仅仅是思想史中的一个璀璨巨星,这就会促使我去重新思考马克思,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欧洲,她找到了这样一个思想史情境。
英国,马克思墓前
04
官微主编:记录南哲群体记忆
作为哲学系学生会副主席、哲学系官微主编、重唱诗社副社长,她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主持举办了各类学术讲座、采访、诗歌节等等。
在她诸多的学生工作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哲学系官微的访谈经历。她曾参与访谈胡福明老师、系友返校活动、在德国专访Koch教授,也为往届的学子们定格他们的南哲瞬间。“在两年前冬天‘南哲人在海外’栏目中,我负责访谈的代玉民学长,现在回到了系里成为了我的老师。”
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经历,在她看来,正是因为南哲官微充当着记录南哲群体记忆的一个场域。而在系官微工作的意义,潜藏在她经历过的一个场景中——被她采访的79级哲学系系友们看到自己学生年代在南哲学习的岁月,无不潸然泪下、感慨时光。
采访王庆节老师(左),中间为杨铭燕
南哲官微珍藏着每一位南哲人的青春回忆,杨铭燕把它当作是责无旁贷的工作,将南哲人的情怀和匆匆快进的青春生活,记录下来;将这一份热情和使命,再传递给更多的人。
05
觉得自己坚持不了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
——不为结果,不留遗憾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杨铭燕在南大遇到了很多良师挚友,譬如指导官微的李跃华老师,哲学系的胡星铭、周理乾、周嘉昕老师等。但当被问到最想感谢的老师时,杨铭燕谈到了一位颇为特殊的老师,是他和他开设的一门很特殊的课程让她坚信,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并不是最终结果,而是过程中自己有没有留下遗憾。
“在大二下,大概也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上体育课的机会,我选择了‘减脂理论与实践’这门课。”
回忆起大二下的那次体育课,杨铭燕依旧印象深刻:“这门课上的平板支撑三分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到达的天文数字,但是陈刚老师一直和我们说,只要练习就一定可以达到。很多人坚持到两分钟浑身就开始发抖,但是我发现如果我可以再坚持一会儿,我就可以开始适应这种疼痛麻木和汗涔涔的存在感。到了最后考核的那一天,三分钟好像也变得没有那么难。”
“我很感激陈刚老师是因为它让我通过自己的践行去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我其实比我想象的还可以多坚持一会,多达到一些。”
觉得自己坚持不了的时候,就再坚持一会儿,也许目的地就距你一步之遥,当你享受到冲线的快乐再次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你也会不由得感叹:坚持,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
杨铭燕个人照
走过三年的哲学路,成绩其实被杨铭燕放在其次,支持着她不断前行的,可能正是对哲学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坚持的精神带领着她继续探索一个又一个新的哲学问题,得到自己的一份感悟与成长。
06
哲学与摇滚乐
——请忠实于你的想法
在采访的最后,杨铭燕笑眯眯地透露了自己有一个“比较狂野的爱好”——摇滚乐。因为自己的爱好,大一社会实践的团队就用了她最喜欢的乐队的名字——Oasis。
这个爱好如同她的自我评价,看似有些“跳脱”,毕竟将摇滚乐和一位学术型优秀学生联系起来是不同寻常的。但生活中的杨铭燕更加的活泼开朗,她乐意和各种拥有不同背景的朋友分享观点,进行交流。在她的理解中,摇滚精神其实没有那么反叛,更多的是一种忠实——忠实于自己的原则、想法和情绪。
我看着对面沉稳自如的杨铭燕,忍不住发问:“摇滚会不会太‘闹腾’了?”
而她依旧很自然地说:“其实我完全不是从容学习、有条不紊的学霸,我会时常因为学习而焦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和书籍里怅惘,也为了各种DDL失落。这也是每一个人文社科的学生必然经历的事情,我希望我自己能多一分随心,在无涯的知识中永远保持一份热情、真诚与恒心。”
知识永远是浩瀚无涯的,令人敬重的,但是在不停地探索中不失一颗热情的心,不忘自己青春的锐利,让那些遥远的理想,终有一天照进我们的现实。
尾声
也许每一个哲学门的学子,都曾在柏拉图的理念和洞穴比喻里困惑过——可就像洞穴里的人挣扎着走到洞穴之外看到了真正的太阳,杨铭燕身上那份自由和坚定,支持着她走过初识哲学的懵懂,拥抱哲学的趣味,品读哲学的深刻,成为如今这般优秀的模样。
“行随心,知无涯”,这也是在采访最后,杨铭燕给自己、给每一个人的祝愿。
选择了哲学这条道路,带上自己的坚定和热情,也许思想的花火就在前方不远处跳动着,闪烁着。
这份随心的自由和对知识的敬重,定能载着她和哲学门的学子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采访 | 樊岸奇
文编、美编 | 王宇烽
来源 | “南大学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