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开始试行“刷卡考勤”制度,本科生需要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在指定设备上各刷一次校园卡,没刷卡即认定为缺课。然而,该考勤制度一经公布,就在学生中引发了争议,有学生对办法的实际操作性、惩罚力度等提出质疑。也有学生认为,这属于“强迫上课”,和大学的自由精神相悖。对这些疑问,校方都予以了回应。校方表示,该制度近期只会应用于部分出席率较低的课堂,“目前并不会也没有条件大规模进行。”(澎湃新闻11月11日)
采取刷卡方式“考勤”,督促学生“勤于”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旷课,华东政法大学不是第一家。从学校维护课堂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角度看,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根本扯不上限制学生自由的问题—— 按学校规定接受课堂教学,完成规定的学分,是学生的责任,不能把上不上课作为自己的“自由”,当然,学生也可不履行自己的责任,逃掉学校规定的课程,但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即拿不到这门课程的学分,如果是必修课的话,将直接影响其是否毕业。这一道理并不复杂,学校也称,“对于认真的你,考勤没有那么可怕”,可为何对学校的考勤制度还是有很多学生吐槽不满呢?
首先是考勤“刷卡”缺乏人性化,比如,按照学校“刷卡”规定,3次无故缺课(含请假)就不能超过60分,这就意味着这门科目不及格,那学生如果因为生病请假超过3次,而自己靠自学完成课程作业也计为不及格吗?这些规定显然是可以有弹性的,否则便丧失了大学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初衷了。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成为一个集体,应当以最适应这个集体的方式来生存和发展,理应遵守这个集体的规矩。例如学分要求,宿舍管理规章等,有压力才会在过了极其舒适的两个月暑假后还能知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至于散漫迷茫甚至懒惰,到最后你竟发现,这些规矩给你带来的不是束缚,而是让你变得越来越优秀的助推器。
大学生不愿意上课的重要原因,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不能自主设置专业、课程,有不少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无用。如果不增加学校课程设置、不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就很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兴趣,即便考勤制度把他们赶进教室,可他们会人在心不在。但在我看来,每一门通修课课的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在我们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不应该只是某一个专业突出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谁敢保证在医学生在将来的医学研究中用不到泰勒公式、洛必达法则?谁能保证一个外语专业出生的外交官在工作中不会涉及到高斯定理、楞次定律?谁能保证一个地质勘探者在探索过程中完全与社会学、人类学隔绝?因此,每一门基础课程都是在为我们的未来打基础,在南大七年,也让我切身体会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南大人,看上去是个平凡人,而当与他深入交谈时会发现,他其实是个不平凡的人。
在和几位新生的聊天过程中,普遍反映,入学两个多月,大学和之前想象中的样子差别太大。在高中时,所有人都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可能还会有学长姐拿着他们空荡荡的课程表来蒙蔽你;而作为医学生,我想,当你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就应该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学医是辛苦的,学制是漫长的,可能一开始,你想象中的医学院是所有人抱着一颗“我要当医生”的崇高理想来到这里,一起奋斗,而现在上的都是和别的理工科院系无异的基础学科,似乎找不到医学生的使命感和独特归属感。而我几次到课堂和点名,更多的目的在于了解新生上课的学习状态和课间师生交流的情况,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家入学的适应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不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很自然,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教学也是不感冒的,与其上课,还不如去做其他的事。这也是很多社会舆论支持学生逃课的理由,认为学生逃课也是一种选择,通过这种选择,来迫使学校重视教学,这一点恐怕需要大学教师这样一个万人敬仰的身份当事人们需要提高自身上课的质量,通过尝试新方法,创新新思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吸引大学生。我们见过一堂选修课200人的教室中走道中都站满了同学,也见过必修课上前排空空的座位,这或许是教师们可以更努力的地方,我不便赘述(怕挨打)。
期中考试的战线拉的很长,期末考试也已经近在咫尺。大学,学习不是唯一,大学生活确实应该丰富多彩,充满年轻人的朝气,丰富的社团、学生组织是繁重学业之余最好的解压和施展才华之地,但仍希望每一位大学生能够不忘初心,以学习为本,享受大学时光。
(来源:医学院辅导员 陈笑夜)